南方科技大学
学术带头人 首页>> > 研究队伍>> > 学术带头人
  • 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博士学位(主修水文地质,辅修环境工程)。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办公会成员、国际合作部部长、讲席教授。2015年3月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创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并担任院长。曾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水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及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地质科学系助理教授至Lindahl终身讲席教授。已主持70余项政府和工业界资助的科研项目。发表了专著5部,包括Applied Contaminant Transport Modeling,及论文27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内容涉及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技术、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以及新型污染物健康风险分析等等。开发了地下水污染模拟标准软件MT3D和MT3DMS,在100多个国家得到广泛使用。现任或已经担任过国际水资源领域权威刊物(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Journal of Hydrology, Groundwater, Hydrogeology Journal, and Vadose Zone Journal)副主编、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水文科学核心小组成员、国际水文科协(IAHS)国际地下水委员会主席。荣誉包括美国地质学会会士(Fellow)、美国地下水协会1998年度John Hem杰出贡献奖、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6年度海外杰出青年合作基金获得者。2009年作为首位华裔科学家,获得美国地质学会Birdsall-Dreiss杰出讲席奖,应邀到世界各地70所大学和科研机构讲演及学术交流。2013年同时获得美国地质学会O.E. Meinzer奖(国际水文地质界最高荣誉)及美国地下水协会M. King Hubbert奖(该协会最高科学奖)。2014年被授予美国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地学系杰出校友奖。
  •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水文学博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曾任美国爱荷华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系终身教授、南京大学思源教授、南京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已主持30余项美国和中国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包括担任国家重大水专项十一五“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首席科学家和河流主题专家组成员。发表了论文100多篇,内容涉及非均质介质中地下水污染物弥散理论、河流径流和基流以及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尺度效应、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基岩裂隙水分布及富集规律与合理开发利用等。现任或曾任国际水资源与水环境专业刊物(Ground Water,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 Risk Assessment,Vadose Zone Journal)副主编、美国地球物理协会地下水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地质学会会士,应邀到世界各地数十所大学和科研机构讲演并进行学术交流和国际会议作学术报告。

  • 现任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曾任美国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污染物在地下水和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研究,擅长运用理论、实验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和设计开发水处理和污染修复技术。在开发多尺度流体流动和溶质迁移模型,发展微生物动力学模型以描述物质和能量的代谢耦合过程,以及开发污水处理和土壤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和从污水中捕获去除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纳米介孔材料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已主持和参加20余项美国和中国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总资助额超过1亿美元。现任国际SCI期刊地球和空间化学(ACS Earth and Space Chemistry) 副主编,发表SCI论文150多篇,其中在环境科学和工程领域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论文38篇,在环境地球化学领域顶级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发表论文32篇,在水资源领域顶级期刊《Water Resources Research》发表论文14篇。被SCI期刊引用3,900多次,H因子38(Google Scholar引用5,800多次, H因子47)。2004年获得美国能源部基础能源科学研究杰出贡献奖,2011入选美国地质学学会(GSA)会士 (Fellow)。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海洋地球化学博士学位。现为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曾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分校环境与地球科学院助理教授至终身教授及主任、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化学部终身教授、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终身教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孟加拉国水及环境卫生项目专员。已主持几十项美国和中国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00多篇,内容涉及海洋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水化学分析方法、饮用水安全、环境风险与人体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在联合国任职期间带领约20人的团队将多年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孟加拉国地下水资源的开发,解决了200万高砷暴露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现任或已经担任过国际刊物(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Science Bulletin)的副主编或专刊主编。2010年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

  • 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环境污染和水文学专业博士。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南科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北京)主任。2017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6年荣获IBM全球杰出学者奖,2013年被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2012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获得人保部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人才(全国十人)。曾担任国际水领域最高奖—瑞典斯德哥尔摩水奖技术委员会评委会委员(全球共九人,唯一一名华人), IWA国际水协年会理事、评委会主席,环境保护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专业委员会委员。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拥有30多年的研究和工作经历,在大数据与环境、城市环境工程、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与管理、生态环保发展战略与政策标准研究、绿色技术及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及水处理工程等多个专业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国内外实践经验。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Science, 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拥有二十余项专利成果。主持并参与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环境保护公益项目等;负责完成数十项场地调查与修复项目,涉及化工、农药、印染、石油及电镀等多个行业的复杂场地;具有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包括作为中方牵头专家参与科技部“中英土壤及地下水修复科技合作”项目 ,作为项目负责人组织完成多个世行、亚行项目;协助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环保部、住建部等部委对我国污染场地修复行业进行顶层设计,主持并参与“十三五”土壤领域技术路线、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项目“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及“污染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等多项行业政策、标准规范与技术指南的编制工作。
  • 刘俊国,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水资源和生态修复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在水资源演变及其生态效应、水质性缺水评价和河流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在Nature、Science、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Climate Change等刊物发表论文130 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6部。发表文章被Nature、Science等期刊文章引用5100 余次。

    刘俊国创建了中国首个聚焦生态修复的省部级一级学会-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并担任首任理事长;创建了北京科协系统首个学会联合体-北京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联合体,并担任首任主席;为国际水足迹研究联盟的联合发起人。兼任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实践奖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十年科学计划负责人、国际水文科学协会Panta Rhei计划中国工作委员会副主席、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曾担任第9届国际生态服务伙伴关系年会主席、首届/第二届“水文知识创新和发展中国家实践”国际会议共同主席等。


  • 傅宗玫,2007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博士。现任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曾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及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工程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空气污染、大气化学、化学-气候相互作用。包括:大气有机气体与有机气溶胶化学、气候与空气质量相互作用、云-气溶胶相互作用、大气组分反演、污染物长程传输、海-气交换等。曾获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3年中国气象学会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二等奖。
  • 郑一博士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获博士学位,现为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曾任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特聘研究员、副教授、副系主任,及北京大学水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2016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水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科协第297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的执行主席之一,主持“生态文明与水资源管理”论坛。2017年起,担任水文水资源领域顶尖学术期刊Water Resources Research(SCI期刊)的副主编,以及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主要学术刊物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ASCE(SCI期刊)的副主编。


    2007年回国工作后,先后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在内的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以及多项企事业单位和国际机构的委托项目。在干旱区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拟、复杂模型不确定性分析以及水资源管理优化决策等多个方向上获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29篇。在水资源领域顶尖期刊Water Resources Research上发表论文7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并获得封面论文、Editor’s Highlight、featured article等荣誉。其余SCI论文还发表在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Journal of Hydr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等环境、水资源领域一流学术期刊上。2015年和2016年各有一篇论文被评为年度ESI高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 top 1%)。



  • 张作泰,瑞典皇家工学院博士。现任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兼任深圳市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与管理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南方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工业和城市固废高效清洁利用等领域研究。近年先后主持了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及企业项目14项;在Scientific Reports, Bioresources Technology, Energy,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RSC Advanc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 ISIJ International等国内外冶金能源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文章9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项(授权1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应邀担任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AIST Trans.、J. of Innovative Eng.等国际期刊的编委;应邀担任亚洲粉煤灰协会副主席,中国硅酸盐协会固废分会副理事长。



  • 复旦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学士和硕士,香港大学水文地质学专业博士,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教授。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80多篇,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60多篇,发明专利3项。专利5项。主要从事海岸带地下多组分多相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加19项科研项目,其中9项为第一负责人。现主要主持两项科研项目,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渤海和胶州湾海底地下水排泄及其环境效应研究”,二是973项目“人类活动引起的营养物质输入对海湾生态环境影响机理与调控原理”的子课题“海湾营养物质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环境效应”。河海大学主办英文期刊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第四届编委(2018年1月起),《盐湖研究》编委。曾任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主办国际SCI学术期刊Hydrogeology Journal 副主编(2012-2015年),《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第十届编委(2013-2017年)。《生物数学学报》编委、《科学通报》英文版地下水专题特邀编委。被评为本领域主要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2013、2014年度最佳审稿人。
 1 2 下一页